中国儒学史:明代卷(出书版)分节 27

张学智 / 著
 加书签  滚屏 朗读

【87】《答阳明王都宪论格》,《湛甘泉先生文集》卷七,第27页。

记住【古读书网】:CUGUDS.COM

【88】《与林郡博》七,《陈献章集》,第217页。

【89】《新泉问辩录》,《湛甘泉先生文集》卷八,第33页。

【90】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891页。

【91】《传习录》中,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83页。

【92】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09页。

【93】《明儒学案》,第910页。

【94】《新泉问辩录》,《湛甘泉先生文集》卷八,第24页。

【95】《明儒学案·甘泉学案》,第876页。

【96】《明史》卷二八三,第7267页。

【97】《四库总目提》存目有《巾石遗编》卷,其提谓:“据《千顷堂书目》所著,《巾石类稿》本三十卷。是集知何所编,皆掇拾于残剩之余,寥寥数篇,成卷帙。疑原本散佚,此或其子孙所录存也。”

【98】《答毛介川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13页。

【99】《答曾廓斋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13页。

【100】《与蒋林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14页。

【101】《答叶德和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18页。

【102】《心统图说》序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24页。

【103】《赠沧守胡子序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25页。

【104】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26页。

【105】《龙冈摘稿序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25页。

【106】《理学闻言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29页。

【107】《理学闻言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32页。

【108】《理学闻言》,《明儒学案》,第934页。

【109】【110】【111】《理学闻言》,《明儒学案》,第937页。

【112】《明善堂记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47页。

【113】《明善堂记》,《明儒学案》,第942页。

【114】《答徐存斋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43页。

【115】《答颜钧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40页。

【116】《礼玄剩语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52页。

【117】《真心图说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65页。

【118】《真心图说》,《明儒学案》,第957页。

【119】《论功夫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60页。

【120】《语录》,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66页。

【121】见《明儒学案》,第950页。

【122】周汝登的学派归属,学界有同意见,详见彭国翔:《周海门的学派归属与〈明儒学案〉相关问题之检讨》,载台湾《清华学报》新三十卷第3期。

第四章

王阳明的儒学思想

王阳明(1472—1528)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,也是中国儒学史最伟生波澜壮阔,充传奇彩。王阳明字伯安,浙江余姚。因结庐于越城外会稽山之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阳明先生。少年时随寓京师,尝至塞外,与胡逐骑,继又学辞章、兵法。十八岁时因广信,见吴与弼的子娄谅,与闻朱熹格致知之学。于是遍读朱熹之书,并尝试去格竹子之理,但无所得。又入于释老者有年。弘治十二年(1499)士,授刑部主事。刘瑾逮南京科官,阳明疏救之,被廷杖四十,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。刘瑾伏诛,升庐陵知县。历任吏部员外郎、郎中、南京太仆寺少卿、鸿胪寺卿。正德十年(1516),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,巡南赣、汀漳等,平定南赣寇。正德十四年(1519),奉敕勘福建叛军,闻宁王朱宸濠反,吉安、临江、袁州、赣州等地兵讨之,在鄱阳湖败濠兵,生擒宸濠。以功升南京兵部尚书,封新建伯。嘉靖元年(1522)始,以丧在家乡守制,讲学活达到。嘉靖六年(1527),奉命征剿广西思田之,以归师破八寨、断藤峡诸。次年病逝于江西南安。有《王文成公全书》三十八卷,现整理为《王阳明全集》。其中最重的是《传习录》。

王阳明的思想,主表现在心外无理,心外无,知行,致良知,四句几个命题中。

节诚意的凸显

王阳明十八岁时因饶,谒见问学于吴与弼的子娄谅,娄谅告诉朱熹的格致知之学,并告诉可学而至。之曾循此法去格亭竹子,但茫无所得。以又经多方探索,也没有找到适自己的路。在谪官龙场的居夷困、心忍悟格致知之旨,发现了朱熹格之说的恰,曾追述这发现说:“先儒解格为格天,天如何可格得?且谓木亦皆有理,今如何去格?纵格得草木,如何反诚得自家意?”【1】就是说,照朱子的意思,涵养须用敬,学在致知,格越多,积理越厚,则意越诚。但格天可能的。更重的是,之理,须有识度才能将之转换为天理,这种识度的获得需培养。在获得这种识度之理与天理是分而为二的。虽然有敬字将理涵泳为天理,但涵养与学终究分为两截。王阳明指摘程朱这功夫路径的疏漏说:

新本(按指朱熹《学章句》)先去穷格事之理,即茫茫都无着落,须用添个“敬”字方才牵得向,然终是没源。若须用添个敬字,缘何孔门倒将个最的字落了,直待千余年?正谓以诚意为主,即须添敬字。所以提个“诚意”说,正是学问的头脑。【2】

王阳明认为,敬应是《学》功夫中本有的,敬即诚意,以诚意为目的的格,才能对心修养有帮助。没有诚意的单纯的格,所得只是关于的知识,与成就圣贤了无关涉。所以反复强调“以诚意为主去用格致知的功夫,即功夫始有落”。【3】多次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,针对的主就是这点。

王阳明之所以有这样的功夫论,是与对圣的理解相关的。王阳明少年时,就与寻常样。曾问塾师:何为第等事?塾师回答:惟读书登第耳。阳明对此以为然,的回答是:读书登第恐未为第等事,或读书学圣贤耳。阳明所谓圣,有自己的独特理解:

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,却专去知识才能。以为圣无所知,无所能。须是将圣许多知识才能逐理会始得,故务去天理着功夫。徒弊,从册子钻研,名考索,形迹比拟。知识愈广,而愈滋;才愈多,而天理愈蔽。【4】

在王阳明看,圣之学,心学也。心学的义,就在于神境界的扩展,全副格的提。离开了这本目标,专在知识才能,是俗儒之陋见。所以曾有金之成与分量之喻:

所以谓之圣,只论论多寡。只此心纯乎天理同,同谓之圣。若是量气魄,如何同得?儒只在分量较量,所以流入功利。若除去了比较分量的心,各着自己神,只在此心纯乎天理用功,即自有,个个圆成。以成,小以成小,假外慕,无足。此是实实落落明善诚的事。【5】

据这点,阳明在德与知识的关系,强调德的本,以德统摄、收归知识。之反对朱熹分心为二,强调心为心之本,就是立基于这本见解之。在王阳明看,学就是“学存此天理”,的全部学问突个“头脑”,这就是德,德是切方面的统领。所以把儒家全部修养功夫概括为个,这就是诚意。诚意可以带知识的取。在回答子关于孝心和讲行孝的知识的关系时,阳明表达了德和知识的关系的本立场:

如何,只是有个头脑。只就此心去、存天理。就如讲冬温,也只是此心之孝,恐怕有间杂。讲夏凊,也只是此心之孝,恐怕有间杂。只是讲得此心。此心若无间杂,纯是天理,是个诚于孝的心,冬时自然思量的寒,个温的理;夏时自然思量的热,个凊的理。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的条件。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,然有这条件发。【6】

王阳明此义是,德是统领,知识是辅翼,德修养可以带知识探。总的格的提在地包着知识的扩充。即使在某些知识足,德也会驱迫主取知识。德有主地趋赴价值目标并主地创造实现目的的手段这种能。又如《传习录》载:

问:“名度数,亦须先讲否?”先生曰:“成就自家心,则用在其中。如养得心果有未发之中,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,自然无施可。苟无是心,虽预先讲得世许多名度数,与己原,只是装缀,临时自行去。亦是将名度数全然理,只知所先,则近。”【7】

大家正在读